“嘟——”
平均每三分鐘悠長的汽笛聲便從株洲站響起
列車從這里奔赴全國各地
由中國中鐵建工集團承建的
株洲站改擴建工程
各項建設任務正在穩步推進
株洲站這座百年老站正悄然蝶變
向現代綜合交通樞紐轉型升級
繼續書寫湘江畔的鐵路運輸傳奇
▲株洲站效果圖
鮮紅底色
紅色火種冉冉升起
回眸歷史長河
中華民族的始祖炎帝神農氏
安寢在株洲炎陵縣鹿原陂
到了近代,株洲鮮紅的底色更加煜煜生輝
株洲是湖南省最早建立黨組織的地區之一
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、湘贛革命根據地以及
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的星火燎原之地
▲株洲市炎帝陵
1919年,五四運動爆發后
毛澤東、劉少奇、李立三等
多次到株洲鐵路工人中宣傳馬列主義
1923年中共安源第七支部在株洲南站成立后
鐵路工人在黨的領導下
積極參加北伐戰爭和秋收起義
1923年,安源煤礦株洲轉運局工人
開展了為期一月余的大罷工
1925年,湘潭縣東一區八疊農民協會成立
是湖南繼衡山“岳北農工會”后全省最早的農會
株洲地區農民運動發展迅猛
參加農會的會員近40萬人
成為當時全國農民運動開展最好的地區之一
這塊遍布革命紅色火種的熱土
見證了中國共產黨早期革命探索
▲全國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——茶陵縣工農兵政府舊址
湘水揚波
株洲站蝶變換新衣
1904年,株洲火車站建成通車
拉開了株洲百年鐵路歷史的序幕
經過一次次改擴建
到上世紀中后期,株洲火車站
成為我國中南部國家級十字交通樞紐
和鄭州并稱“北鄭南株”
但隨著時代的變遷發展
曾是“京廣線明珠”的株洲站
如今也面臨著功能不足、設備陳舊
運行擁擠等實際困難
站房工程的新一輪改擴建勢在必行
▲車站造型取自炎帝陵殿意向
由中國中鐵建工集團承建的
株洲站改擴建工程
于2019年10月正式開工建設
包含東西兩側站房及高架候車室
總建筑面積4.5萬平方米
站場規模為6臺15線
車站造型取自炎帝陵殿外形
以“湘水揚波、匯通八方”的設計構想
展現株洲悠久的歷史文化及
現代工業城市的繁榮
目前,株洲站新建東站房
主體結構及二次結構施工已完成
外墻及屋面工程施工完成90%
城際場5、6站臺施工完成,已交付使用
▲株洲站東站房施工現場
克難攻堅
破解營業線施工難題
株洲站作為中南地區交通咽喉要塞
客貨運異常繁忙
平均3分鐘一列客貨運列車在此經過
天窗施工點數量有限
且時長大多為2至3小時
株洲站改擴建工程需新建地道2條
接長地道1條,均貫通站場股道
為滿足列車正常運輸要求,下部地道施工均
采用D便梁扣軌加固后的明挖現澆施工
地道施工共需D便梁75組
單根 D24便梁長達24.5米,重達16.5噸
常用的大型起重設備無法進場
項目自行開發設計一套便梁架設機組
在列車停運的“天窗”時段
安全有序組織場內D便梁吊裝工作
▲工人在進行D便梁吊裝作業
株洲站部分股道為滬昆雙層集裝箱通道
無法進行全封鎖施工
跨股道上方高架候車廳施工
只能在“天窗”時段實施
為保證列車正常運行及模板支撐架體穩定
項目團隊在股道上方
架設鋼結構臨時支撐平臺
作為候車廳模板支撐架主要傳力結構
為高架候車廳首層結構施工提供安全施工環境
待上部高架候車廳首層結構施工完成
再采取頂推滑移技術拆除臨時支撐平臺架體
確保了施工效率和質量
▲滑移平臺模型圖
技術引航
打造時代精品客站
項目團隊堅持技術創新
聚力精品客站建設
以BIM技術為核心
計算分析為平臺架構、業務數據為基礎
移動、互聯網和物聯網為傳輸手段
建設建立統一開放的
工程建造階段信息化平臺和應用
實現數字化三維信息與
客站建造信息一體化管理
▲BIM綜合管控平臺
為提升項目信息化管理水平
結合鐵路工程建設的實際情況
項目部聯合監理、建設單位
共同建立了鐵路信息化管理平臺
從電子施工日志、檢驗批
施工影像、質量驗收、拌合站等8個模塊
進行施工過程信息化管理
充分利用信息資源
實現工程項目協同管理
為工程建設增值增效
▲鐵路信息化平臺建設
改建完成的株洲火車站將成為
集高鐵、城鐵、地鐵
有軌電車、公交、長途客運于一體的
“六站合一”現代化綜合交通樞紐
在京廣線上發揮更大作用
中國中鐵建工人將牢記初心使命
繼續奮戰中南地區最大中轉樞紐站房改造
匯聚人文歷史氣息,鑄造時代精品站房
為交通強國建設事業再立新功
▲站房效果圖
信息來源丨中鐵建工
本期編輯丨劉新杉、孫威